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三年高考结束,毕业生应该怎么度过这三个月?相关内容,希望能够帮到大家。
本文目录一览:

三年高考结束,毕业生应该怎么度过这三个月?
一做,参加同学聚会,和同学们好好吃一顿“散伙饭”。不管你觉得自己考得好不好,这个时候都不要去考虑那些了,去和同学们好好吃个饭告个别吧,多留下一些照片,多留下一些回忆,以后能这样聚在一起的机会,可能在也没有了。
二做,考驾照。驾照现在已经成为毕业生的一个必备证件了,甚至有些企业还会把驾照作为招录门槛,但上了大学之后,学生们很可能会被封校管理,毕业之后参加工作,忙于工作也没有时间练车,所以高考结束的这个假期就是把考驾照的最佳时机。
三做,学习
英语。到了大学之后,对于大学生们来说,最重要的一个证书之一就是英语四六级证书,而且这个证书越早拿到越好,所以同学们也不必在这个假期里完全放飞自我,利用自己高中学习英语的基础,每天抽出一点时间,好好复习英语,争取在大学里早一点把四六级考到手。
说了一句三年高考结束后 ,毕业生值得做的事,毕业生其实还有两年是不必着急去做,首先,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允许,同学们没有必要去做兼职,这个时候的兼职往往都是一些服务员,发传单等等这类的工作,对学生没有什么长远的帮助。
而且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,以后当“打工人”的日子多了去了,当然,如果毕业生家庭条件比较拮据,学生想为家长分担一些学费,那当然是无可厚非的,没有什么比让自己安安稳稳好好读完大学更重要。
其次,也不必急于“脱单”。说到“脱单”,可能这是很多同学最想做的事,但可能笔者要给大家泼冷水了,这个时候的感情或许是纯粹的,但也是脆弱的,如果两个人不在一个城市,甚至不在一个省份,其实真的很容易无疾而终。
高考结束不是学业的终点,而是一段新旅程的起点,到了大学可不能再“放飞自我”
这个假期,虽然同学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为以后做一些准备,但是更多的其实还是应该好好玩一玩,好好放松一下,相信家长也不会过多的干涉学生,但这种“放飞自我”的生活,到了大学之后,可不能再继续了。
有些高中老师可能为了鼓励学生们好好备考,会和学生们说,“到了大学,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”,也有同学可能听过一些毒鸡汤,“不挂科不逃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”,诸如此类的言论,如果你真的信了,那就太天真了。
走进大学校园之后,这些事一定要抓紧提上日程,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
首先,大一时就要积极申请入党。申请入党需要很长的考核时间,包括申请人的学习成绩,在校期间的表现等等,所以一定要一点准备,否则等到了大三大四才想起来,一是时间不够,二是大学生也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了。
其次,好好学习,争取奖学金。争取国家奖学金可不仅仅是能够贴补自己生活费这么简单,能够拿到国奖,这些未来都是可以写到简历里的东西,都是自己在求职时的竞争力,尤其是国企的校招生,虽然不能获得加分,但却可以享受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资格。

马云高考只考一分,是因为他太笨?翻出当年的试卷,结果怎样了
很多人对马云宣称的“我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”表示质疑,但同样也有很多人以此为噱头大加宣扬“学习无用论”。
但实际上,我们只需对1982年的数学(文科)试题稍作分析,就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
马云当年除非是数学考试期间心态崩了主动放弃了,否则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只考1分的。
马云三次高考两次都是数学拖后腿
很多人只知道马云的毕业母校是杭州师范大学,却不知道马云并非以应届高中生的身份升学的,因为其实早在迈进杭师范的校门之前,马云总共参加过三次高考。
其中两次都是数学拖了后腿。
比如马云的第一次高考是在1982年,数学只考了1分,这次失利对他造成的打击非常大。
之后的一年里,他先后应聘过酒店服务生、秘书、搬运工人、蹬三轮工人等各种岗位,因为屡碰钉子屡受白眼,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。
并且我个人还认为,很可能也正是这一年的经历,让马云更加坚定了要靠读书找到出路的决心。
1983年,马云参加第二次高考,这次比上次有进步,数学考了19分,但总分距离他想报考的大学分数线,依旧望尘莫及。
第二次高考失利后,父母再三奉劝马云“你不是读书那块料,别再浪费时间了”,可马云忍住煎熬,在1984年毅然再度参加了第三次高考。
第三次他数学考了89分,虽然总分距离本科线还差5分,仅仅只是专科的分数,但由于当年杭州师范的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,所以马云被破格升入了外语本科专业。
对当年的马云来说,这次破格录取的经历,几乎有着“鲤鱼跃龙门”般里程碑式的意义,此后,他凭借优异的英语成绩,一跃成为了当年名震外语系的学霸,还陆续当选了学生会主席和杭州市的学联主席。
由此我们可以发现,虽然马云的三次高考中,两次都是数学拖了后腿,但第三次高达89分的数学成绩却有力地向我们证明,马云之前并不是脑子不够用学不好数学,而更可能是“没开窍”,或者懒得学。
马云首次高考疑似因数学难度太大而心态炸裂
站在外界的角度来看,马云的三次高考经历中,无疑当属第三次最为传奇,毕竟“专科的成绩被破格录取为本科名额”这种事情,确实还是比较少见的。
但对马云自己而言,或许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的经历,才是他回忆中最不可磨灭的事件吧。
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了。
虽然很多人说,马云第一次数学之所以只考了1分,完全是因为当年题出得太难了,但实际上我们只需对题卷稍作分析,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并不靠谱。
因为那年的数学题目其实没那么难。
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数学考卷第一大题是“选择题”,但在1982年,数学试卷的第一大题是填表题,大致上和填空题差不多,只是又有些细微的差异。
当然这不是重点。
重点是如果我们找到1982年的数学(文科)试卷,可以一眼就看到,第一个大题的前两个小题,完全就是简单得不用动脑子的送分题。
而要知道,第一个大题一共8分,4个小题,也就是说,只需答对这两个小题,就保底也能得4分。
而除此之外,7分的画图题中也有一个送分题,就算1小题的椭圆我们不要求吧,但是2小题的直线图——
我可以负责任地说,几乎所有高中生都能闭着眼睛答对这个题!
因为这仅仅只涉及了最基本的概念类知识,如果连这道题都答不出来,那你高中三年都在干什么,可想而知……
画图题的两个小题按3分算的话,再加上填表题的4分,那么1982年数学考试中可以保证拿到手的保底分,也是7分。
但马云当年却连这7分都没有拿到手——
个人估计他当年很可能是只答了画图题里的那个“直线”,拿到了1分。
或许对1982年的马云来说,那年的数学题确实很难,但如果连这7分都没拿到手,那就说明这绝对不是难度和能力的问题了,而是一个态度问题。
而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,才会连最基本的保底分都懒得拿了呢?
答案只有一个,那就是心态炸裂的情况下,当你其他科目都考砸了,而眼前正在考的数学,难度又挺大,如此一来,还考个什么呢?
所以我认为,当年马云随便写了个“直线”拿了个1分,估计都算是给考官天大的面子了。
三、以马云为例论证学习无用论是偷换概念
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马云虽然第一次高考时数学只考了1分,但他总共参加了三次高考,并且第三次高考时数学考了89分的高分。
而在当时那个年代,只比本科线低5分的高考总分,其实已经是相当了不得的成绩了。
所以总的来说,马云仍旧以一个“准学霸”式的分数升入大学的
汇聚网
所以正因如此,当我看到有人以“马云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”来论证“学习无用论”的时候,我真的是产生了一种“惊为天人”的震惊——
真是神一样的逻辑啊……
结语
马云在公开场合宣称的“我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”,其实是为了告诉大家,正是第一次高考失利后的一系列窘境遭遇,才让他坚定了要自己闯出一条路的决心。
而他第三次高考时高达89分的数学成绩,也有力地证明了,他当年不是学不好数学,只是没有发力而已。
所以说,对于那些“马云当年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,如今还这么牛”之类的毒鸡汤,大家还是不要轻信为妙!

全被拒高考落榜生被哈佛大学录取,为什么
汇聚网(https://www.dghjsx.com)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全被拒高考落榜生被哈佛大学录取,为什么的相关内容。
这是一个老话题,简单说就是中美教育评价机制不同。
转载:我们需要将来能改变世界的人
《中国青年报》2012年 2月1日 第12版
宁夏的一名高考落榜生被哈佛大学录取,并给予全额奖学金。这位姓杨的学生花了很多精力建立一个非政府公益组织,支援西部教育。哈佛方面对此作出如是解
世界顶尖名校拒绝单一的高分者----高分与成功没有因果关系
普林斯顿大学拒绝了一半以上SAT成绩接近满分的申请者。其他美国顶尖大学,也都有类似情况。据马振翼了解,哈佛的SAT平均录取分数只有2250分;公立大学排名第一的伯克利,只有2050-2300分。
“SAT满分是2400,谁可以告诉我,2300的学生,一定会比2250的学生,在未来成功率更高?在美国,有人做过一项调查,用学生的SAT成绩,只能预估出他大学第一学期的成绩,第二学期的就估不出来,完全没有因果了。美国的‘高考’,都没办法测出一个学生,进大学6个月后是什么样的,你怎么指望这个‘高考’,可以预测人10年、20年后的样子。”
没有梦想,你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------寻找有梦想的人
跟大陆学生谈话,我最头痛的是,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。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,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。聊到中美两地学生的差异,他的回答是:最大的不同,就是中国学生没有梦想。美国的教育,从小开始就教你发现自我,鼓励小孩敢想、敢做。它的文化也一再告诉人:只要你想到、你做到、你充分努力了,那你一定会得到。
“难道高考,就是你的梦吗?可它除了分数外,关于你是谁,你要什么,你想做什么,你的梦是什么,这些能看到吗?没有梦想,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吗?没有梦想,中国能出乔布斯吗?”
哈佛看到他影响世界的潜力 宁夏高考落榜生 全额奖学金进哈佛
你的梦是什么?你的故事是什么?哈佛觉得这些非常重要
周惟彦:宁夏的一名高考落榜生被哈佛大学录取,并给予全额奖学金。这位姓杨的学生花了很多精力建立一个非政府公益组织,支持西部教育。哈佛方面对此作出如是解释:我们需要将来能改变世界的人。
一个在国内高考落榜的男孩,却被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录取;北京一个高考理科状元,申请了美国11所名校,竟被全部拒录。
“中国人民破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”,有人在网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,并转发了去年5月29日《纽约时报》的一篇报道,文中提到一个叫马振翼的美籍华人。
10年前,马振翼在美国加州创办了一家叫“星腾科”的教辅机构,为高中生升大学提供咨询及考试培训服务。
春节前,在北京建国门外一栋高层写字楼里,马振翼笑呵呵地说:“美国各大学,都有一套挑选未来优秀人才的系统,而我们就是在不断破解它。”
我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
今年34岁的马振翼,在台湾出生,小学即到美国留学,大学读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,毕业后在华尔街干过,还当过高中老师,后来自己创业。
“咨询,就是聊天啦。跟大陆学生谈话,我最头痛的是,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。”马振翼说。“差不多”、“马马虎虎”、“还行吧”,这些孩子回答问题时,大多三言两语,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,交谈起来特别费劲。问他们为啥想去美国读书,回答基本上就是:那边教育先进,科技发达,学成后报效祖国;想以后去华尔街当证券分析师;要不就是父母让去的,看别人都去等等。
“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,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。”面试100个学生,有80多个不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、想干什么。
有天,一个从宁夏银川来的男孩,让马振翼眼前一亮。
这个男孩姓杨,他在北京见到马振翼时,已经高中毕业快一年了,没有上大学。他的父亲是个工程师,家庭收入中等。小杨的父母觉得,孩子只要能进美国排名前三十的大学,就很满意了。可聊了没多久,马振翼就在心里说:这是哈佛要的人才啊!
小杨长相普通,但给人的印象很阳光,善于表达,“聊他的经历,让人感觉很有趣、很兴奋”。他是从农村出来的,7岁之前,都生活在一处沙漠里。在他的童年记忆里,天空常常是黄色的。
与天天备考的高中生不同,小杨花了很多精力,忙一件喜欢的事:做NGO(非政府组织)。
看到影响世界的潜力
小杨曾与同伴募集到5万本图书、15台电脑,分别送给18所农村小学。他还跑到大学征招短期支教的老师,去偏僻地区的小学教英语、电脑、音乐等。多的时候,他甚至召集到一百来名志愿者。“他看不惯一些公益组织的行为,但他并不只是发发牢骚,而是自己想着去做,去改变,亲手创办一家NGO。”马振翼说。
小杨办的NGO,是一家整合了当地公益资源的网站。比如,现在有20名可以支教的志愿者,把他们的资料发布到网上,哪家NGO需要,直接联系就可以了,不用到处找人;再比如物资,像电脑、书刊、过冬衣物等等,都发布到网上,大家支配。这个网站,实际上就是NGO资源共享的平台。小杨告诉马振翼,网站已小有规模,有200多家NGO成为他们的会员。眼下,他们正在做远程教学,想让偏远地区的学生,通过网络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。
小杨的另一段经历,也让马振翼很感兴趣。高中毕业后,小杨一个人去了西藏,在牧区与藏民生活了半年。
马振翼问小杨,去美国上大学,最想读什么专业?他回答说,中国经济改革30年了,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受益最大。“我常常有种无力和受困的感觉。如果能去美国上学,最想读的是
经济学。我希望能学到好的知识和理论,将来回到家乡,改变那里。”
这番问答让马振翼很满意。“你们问,美国一流大学,有什么录取标准?这还真没有一个定律。如果硬要套的话,可以这样说:他们要的是将来可以影响世界的人,是具有这种潜力的人。”他飞快地说。
“在这个20岁的年轻人身上,我看到了这种潜力。他很有想法、也很有激情,这就是他身上的亮点。我要做的事情,不是去包装、制作,而是尽可能地发现、发掘。如果是一颗宝石的话,我只需要把上边遮蔽的杂质去掉,让它闪闪发亮。”
但小杨的考试成绩不理想,SAT(相当于国内的高考)分数满分是2400分,他只考了2000多一点。
哈佛对小杨的面试地就在北京。谈话结束时,面试官笑着对他说:“假如你被录取的话,你将是哈佛有史以来录取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。”
最终,哈佛的经济系录取了他,并给了全额奖学金。
SAT满分照样会被刷
“在美国,即使是那些在高中全校排名第一、SAT满分的学生,许多也照样会被哈佛刷掉。”马振翼说。
有媒体报道说,普林斯顿大学拒绝了一半以上SAT成绩接近满分的申请者。其他美国顶尖大学,也都有类似情况。据马振翼了解,哈佛的SAT平均录取分数只有2250分;公立大学排名第一的伯克利,只有2050-2300分。
“SAT满分是2400,谁可以告诉我,2300的学生,一定会比2250的学生,在未来成功率更高?在美国,有人做过一项调查,用学生的SAT成绩,只能预估出他大学第一学期的成绩,第二学期的就估不出来,完全没有因果了。美国的‘高考’,都没办法测出一个学生,进大学6个月后是什么样的,你怎么指望这个‘高考’,可以预测人10年、20年后的样子。”
马振翼说,美国的大学录取,大致看三大块:一是学习成绩;二是学生自己写的申请信;三是课外活动。成绩不仅有SAT,还要看高中阶段的平均成绩等。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基本要求,但是,当成绩过了录取门槛后,分数只能起30%的作用。
“你要想进入美国一流大学,光是成绩好不行,分数达标的学生太多了。这些大学,到底在找什么样的人?答案很简单:让人印象深刻、多才多艺和拥有特殊课外活动的学生。你的梦是什么?你的故事是什么?这些非常重要。”
马振翼列出一些美国名校比较看重的项目,例如:体育、社团、夏令营、研究性活动,或者参加实习、做义工、旅游、参加比赛,甚至还包括兴趣和爱好,哪怕是逛街买东西、玩电脑游戏和听音乐……“年轻人最大的课题,就是找到自己,找到自己喜欢什么、要做什么。做自己喜欢的事,加之不懈努力和坚持,成功离你就不远了。”
除了分数还能看到什么
从自己读书、教书经历中,马振翼得出的结论是:教育的重点,就是启发人。聊到中美两地学生的差异,他的回答是:最大的不同,就是中国学生没有梦想。美国的教育,从小开始就教你发现自我,鼓励小孩敢想、敢做。它的文化也一再告诉人:只要你想到、你做到、你充分努力了,那你一定会得到。
中国的教育,没有给人理解梦想的空间。
“难道高考,就是你的梦吗?可它除了分数外,关于你是谁,你要什么,你想做什么,你的梦是什么,这些能看到吗?没有梦想,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吗?没有梦想,中国能出乔布斯吗?”
以上就是汇聚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,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,请关注汇聚网。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汇聚网:
www.dghjsx.com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。